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88篇
  免费   2630篇
  国内免费   2503篇
测绘学   597篇
大气科学   961篇
地球物理   3825篇
地质学   6346篇
海洋学   1904篇
天文学   2001篇
综合类   686篇
自然地理   2201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51篇
  2022年   387篇
  2021年   431篇
  2020年   475篇
  2019年   543篇
  2018年   477篇
  2017年   484篇
  2016年   510篇
  2015年   560篇
  2014年   664篇
  2013年   613篇
  2012年   726篇
  2011年   793篇
  2010年   641篇
  2009年   948篇
  2008年   873篇
  2007年   944篇
  2006年   927篇
  2005年   807篇
  2004年   808篇
  2003年   810篇
  2002年   633篇
  2001年   598篇
  2000年   572篇
  1999年   500篇
  1998年   552篇
  1997年   320篇
  1996年   284篇
  1995年   285篇
  1994年   254篇
  1993年   218篇
  1992年   187篇
  1991年   114篇
  1990年   76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62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5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61.
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防治结构及计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平川沟泥石流为例 ,基于对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基本特性的分析 ,遵循“以泄为主、导排结合”的防治原则 ,提出了有效治理此类泥石流的汇流 #速流结构 ;运用地基梁计算理论对速流槽进行了力学分析计算 ,比较详细地进行了汇流槽侧墙、锚固桩的内力计算。  相似文献   
962.
大别山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构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大比例尺 (1∶10 0 0 0 )构造制图及构造分析表明 ,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石含有丰富的构造演化历史记录。同碰撞或挤压组构只保留于榴辉岩及其它超高压变质岩透镜体内部 ,表现为高角度网络状超高压剪切带与弱应变透镜体域规律组合格式。前者由面理或糜棱岩化榴辉岩组成 ,后者由块状榴辉岩及石榴橄榄岩组成。碰撞期后伸展构造表现为区域性的假单斜状 ,内部呈低缓角度的网络状强应变带及所环绕的透镜状弱应变域组合格式 ,强应变带的岩石为由榴辉岩退变成的角闪岩相高压片麻岩及部分熔融形成的含榴花岗岩 ,透镜状弱应变域的岩石为弱角闪相改造的榴辉岩及石榴橄榄岩。不同尺度上同碰撞或挤压组构及碰撞期后伸展组构所显示的这种残斑基质流变学结构样式 ,虽然与先期原岩成分、结构、流变学的不均一性有关 ,但主要是多期递进应变分解作用的结果 ,支持榴辉岩“原地”成因模式。依据构造学证据和可利用的岩石学及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分析了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及折返过程 ,指出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石是在 2 45~ 2 10Ma形成的 ,碰撞期后伸展作用主要发生在 2 0 0~ 170Ma。在超高压变质岩石向地壳表层折返过程中 ,张扭作用可能有重要功能 ,不支持碧溪岭地区遭受过多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推论。  相似文献   
963.
周兴熙 《地学前缘》2001,8(4):351-361
库车油气系统中、新生界流体压力纵向结构可分为台阶式、中凸式、均斜式 3种类型。平面分布可分两个带 3个区 :北带主要是台阶式压力结构分布区 ,南带的大部分是中凸式压力结构分布区 ,南带的南缘为均斜式压力结构分布区 ,构成不同类型的封存箱。这种压力结构分异主要是喜玛拉雅晚期 ( 5Ma)天山向南强烈推挤造成的 ;喜玛拉雅早期 ,整个油气系统压力结构大体是一致的 ,深浅层基本为正常压力 ,也即均为均斜式压力结构分布区。喜玛拉雅早、晚期的流体压力封存箱规模不等 ,油气运聚的环境不同 ,因而不同时期、不同地带具有各不相同的油气成藏机制。初步可概括为 3种机制和 3种成藏模式 :早期封存箱内成藏机制———牙哈模式 ;晚期封存箱内成藏机制———克拉苏模式 ;封存箱外成藏机制———大宛齐模式  相似文献   
964.
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结构和构造地貌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回顾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的历史,剖析各种隆升动力学模式,依据着青藏高原岩石圈组成的构的强烈不均一性和、三分性”,“对称性”构造地貌格局,提出了青藏高原隆升是印度地块和塔里木一可拉善地块双向不均一俯冲和青藏腹地深层热隆扩展联合作用的结果,俯冲是高原隆升的重要机制,而热隆扩展是高原隆升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65.
岩体风化程度量化分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岩体风化程度分带,是常用于区分地壳表部岩体工程地质性质优劣的一种较老的岩体质量分类,由于参与风化带划分的因素中定量指标较少,因而造成分带的误差较大。从风化岩体裂缝发育程度的变化、岩体完整性的变化和岩体结构的变化出发,研究用岩体裂隙间距、岩石质量指标、岩体完整性系数和原有的定性因素,对风化岩进行量化分带。  相似文献   
966.
威海-蓬莱活动构造分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海-蓬莱断裂带是山东半岛北部最重要的一条构造带,也是华北地区张家口-威海构造带的组成。通过东、西部侵蚀面高度统计、河长分形统计、河网密度统计和地震震中密度统计分析研究,表明断裂带具有东、西分段特征。西段自新构造晚期以来的活动性较强,是今后地震及其地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的重要地段。  相似文献   
967.
波西米亚块体西部长周期电磁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V.Cerv  J.Pek 《地震地质》2001,23(2):166-177
在波西米亚块体西南部做了一条长周期电磁剖面 ,它靠近德国超深钻的位置。用一个二维合成模型对数据做了大体的拟合 ,模型走向东西 ,近地表盖层高度地不均匀畸变。畸变层显示强烈的各向异性 ,优势电导方向为NW -SE至NNW -SSE。讨论了深部区域结构的几个不同的模型 ,其中一个模型可以解释由MT和GDS数据显示的主方向的偏差 ,还讨论了沿特别剖面得到的结果与区域地电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968.
PROTEM-37瞬变电磁测深系统及应用实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PROTEM - 37仪器具有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大、抗干扰能力强、探测深度较大等优良性能。简要介绍了该仪器的测深原理、工作装置、野外施工步骤以及资料的处理解释。对TEM和MT资料的联合反演作了有益的尝试。介绍了该仪器在探测地下洞穴、勘察金属矿以及煤田水文地质调查等方面  相似文献   
969.
IntroductionThe dispersion phenomena, which can be observed when surface wave travels through the Earth interior, has been extensively applied in investigating th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Earth interior. Usually, the dispersion curve is a nonlinear function of the thickness, S and P wave velocities and density of each layer. Because surface wave inversion is a multiple-minima problem, the result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initial model in traditional linear inversion. Genetic algorithm (GA) …  相似文献   
970.
3-D S-waveQ structure in Jiashi earthquake region is inverted based on the attenuation of seismic waves recorded from earthquakes in this region in 1998 by the Research Center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s (RCEG), CSB, and a rough configuration of deep crustal faults in the earthquake region is presented. First, amplitude spectra of S-waves are extracted from 450 carefully-chosen earthquake records, called observed amplitude spectra. Then, after instrumental and site effect correction, theoretical amplitude spectra are made to fit observed amplitude spectra with nonlinear damped least-squares method to get the observed travel time overQ, provided that earthquake sources conform to Brune’s disk dislocation model. Finally, by 3-D ray tracing method, theoretical travel time overQ is made to fit observed travel time overQ with nonlinear damped least-squares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fitting, the velocity model, which is obtained by 3-D travel time tomography, remains unchanged, while onlyQ model is modified. When fitting came to the given accuracy, the ultimateQ model is obtain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an NE-trending lowQ zone exists at the depths of 10–18 km, and an NW-trending lowQ zone exists at the depths of 12–18 km. These roughly coincide with the NE-trending and the NW-trending low velocity zones revealed by other scientists.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 lowQ zones have a wider range than the low velocity zones. Foundation item: Joint Seismologic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957-07-414) and State Key Basic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Programming Project (95-13-02-02). Contribution No. RCEG200105, Research Center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s,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